在中国全面推进新闻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舆论阵地,运用融媒体理念分析当下高校新旧媒体发展现状、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科学长效机制势在必行。各高校应在打造高校融媒体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文化良性互动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从生产融合、传播融合、管理融合与服务融合四个方面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新模式。
一、引言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化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优化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网络文化人文平台,全面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性网络人才发展队伍,实现视域融合育人目的。与此同时,还应在融媒体视域下,促进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充分的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以创新的育人方式,加强对文化的传播,从而有效地实现融媒体与校园文化教育的充分结合,以此更好的推动高校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融媒体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发展现状分析
1.高校各级新媒体平台蓬勃涌现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博(文章所涉及处均指新浪微博)凭借高效率、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源快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中国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凭借其零资费及其支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的便捷发送功能迅速占领中国网络社交平台。在各大校院级新媒体平台的同步运营与相互合作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的良性态势。
2. 高校校院级新媒体平台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渠道
高校各大校院级"两微"平台在数量上蓬勃发展的同时,平台间信息、人力及技术资源分散化的情况也日益明显。由于校院级新媒体平台众多,每个平台都需要稳定的学生运营团队,各个平台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各自为营,校院级平台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因此,出现了各级平台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各平台推送质量及技术差异日趋明显等情况。
3. 校园传统媒介转型困难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高校传统媒介也一直在探索中寻求自身前进的方式与方向。然而,尽管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介均有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进行宣传推广的尝试,却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各方面条件的约束而导致转型举步维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平台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绝对不是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的生搬硬套,想要全面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无论是从内容生产、团队建设还是技术层面来看都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4. 高校各级官方媒体平台信息服务功能亟待加强
无论是校园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目前对受众的服务均仍主要体现在发布校园资讯的层面,平台的信息服务与互动功能有待加强。无论是校园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用户对其的需求都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获得信息资讯的层面,更是期待大数据能在各类新老媒介平台之上进行资源整合,并通过信息服务功能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实现融入师生、服务大众的终极目标。
三、融媒体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改进措施
1. 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
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平台,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率和传播速度非常高,受此影响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机会更多,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进行引导,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惑,为青年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构建协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高校应当抓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应当遵循“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多部门协同,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键式管理。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信息参考,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会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应当针对网络媒体的内涵和特点开展研究,清楚掌握舆论引导的关键要素,加强对思想舆论的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网络,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网络思政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进行结合,采取90后和00后学生更乐于接纳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设立学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栏目,利用漫画、视频微党课等载体,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和热度。通过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颗盐融入网络育人这碗饭中。
四、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育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学会创新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方法,要在创新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转变自身的观念。同时还要在融媒体视域下,促进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充分的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以创新的育人方式,加强对文化的传播,从而有效地实现融媒体与校园文化教育的充分结合,以此更好的推动高校文化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