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核史安纯祥:追忆二〇二厂“仓库精神”

作者:发布时间:2021-04-14浏览次数:33


    在简陋仓库里制出了“争气弹”

    1959
年,我从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后,来到二〇二厂工作。1961年底的一天,厂里决定在第二研究室设立六分室,由我担任分室主任,主要任务是铀部件的成型锻造及热处理等科研攻关。

    接到任务后,我立即从厂里选人,并寻找合适的场地。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我们将车间外一个木板搭的工棚作为锻造试验用地,在那里安了一台盐溶加热炉,用150公斤空气锤开始了第一阶段的锻造试验。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金属铀锻造试验的情景。那是1962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工棚里结着冰,开锤时由锻工郭正阳掌钳、林福善开锤。当把锻件放到锻锤口边准备开锤时,大家的心都悬起来了!第一锤打下去后,一看没出什么问题,人们才消除了担心和疑虑。

    科研
    第一次试锻,让我们初步掌握了金属铀的性能和加热温度等一些工艺参数。第二次试验后,又开始了模拟试验,都是在那个工棚里进行的。当时由于铀部件试验是特殊保密的,因此每天锻造都在夜间进行。那段时间我们从早忙到晚,差不多每天都干到半夜才能休息。再加上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技术干部每天只有一斤粮,虽然吃不饱,但大家也毫无怨言,坚持干下去。

    当岁月流逝,当年的苦都仿佛不值得一提,但一个暖心的情景却常常浮现在脑海中,到了半夜厂里给每人发一个玉米饼子,那就是对大家的特殊照顾了。但就是这一个玉米饼子,大家还是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多吃一口。此后,由于临时工棚不能满足逐步深化的试验要求,厂党委决定把一个仓库作为研究试制的临时试验场地。

    可以想象,一个简易仓库怎么能达到高质量的试验要求?但大家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都不再计较条件如何。大家吃在现场,睡在现场,几乎每天要干12个小时。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苏联不提供技术我们自己摸索,没有专家靠大家,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过技术关,宁可掉几斤肉,也要早日试制出‘争气弹’”。

    最终,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核部件。

    七车间锻锤
    那间特殊仓库成为我一生的荣光记忆
    1964
1016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天,作为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我和同事们激动得流泪欢呼。

    核部件之所以能在简易仓库里简陋的试验条件下,在技术资料奇缺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试制出来,靠的正是大家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后来,这种精神被罗瑞卿总参谋长批示赞誉为“仓库精神”。

    而那间特殊的仓库成为牵引我一生荣光记忆的焦点。1964年初,正是在这里,我们接到部党组的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两套铀部件(一套备用)。在那次会战中,大家忘我工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甚至吃住在现场。到47日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试制出我国第一套原子弹铀部件,并由二〇二厂李德逊副厂长亲自押运送到机场,用专机送往兄弟单位。以防万一,第二套产品也提前于414日生产出来。

    1965
年,一间正规的生产车间终于建成投产,为原子弹铀部件的试验、试制和后来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短时间内又试制成功了一系列多种型号的新产品,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〇二厂的创业者们打造出共和国第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铀化工生产线、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等多条生产线,为我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防建设、核工业科技进步乃至核大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仓库——“仓库精神”发源地
    我可以自豪地说,当年搞核部件试制,像我们在那样差的条件下,那么快就拿出合格产品的事情,在当时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在试验试制过程中,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大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只有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技术人员才能有这样强烈的事业心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回顾历史,我们应该从第一次创业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精神,把它用在当前的发展建设中,为祖国发展创造更多的奇迹。

(安纯祥,1932年出生,河北省新城县人,1959年留苏毕业后到二〇二厂工作。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核工业部、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原二〇二厂厂长。)(安纯祥 口述 林丽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