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场调研座谈会,300多条合理意见建议,22篇调研报告,百余场次宣讲活动,集美大学的“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以办实事的成效凝聚人心,以解难题的成果汇聚合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有力地提振了干部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全校进一步营造了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聚焦“工海”特色 解决瓶颈难题
学校聚焦发展特色不显著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海洋强国和福建省“海上福建”建设战略,开展了党建思政全面创优、学科与专业梳理、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构建、教学科研平台整合等一系列工作调研,提出学校要加快建设“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
为解决学科专业“散弱小”等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学校全面整合涉海学科资源,高起点谋划推进海洋学科建设,启动海事学部、海洋学部、经管学部、信息学部和师范教育学部等学部制改革,整合组建了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及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形成“以海强校 ‘工海’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推进“以海强校 ‘工海’融合”平台工程建设,实施水产育种计划、智慧海洋计划、海洋牧场装备研发计划、海上能源装备研发计划、海丝文明计划,立足厦门、深耕海洋,为学校发展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引进急缺人才 推进制度改革
学校聚焦高层次人才急缺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双轨制”,通过“大师+团队+平台”的引育模式,实行“一事一议、一人(团队)一策”原则,完善在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服务等配套政策,发挥领军人才在带团队、建学科、报项目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同时,为更好盘活编制资源、激发教师和干部积极性,推出年薪制、转岗转聘、低职高聘、校内挂职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办法,完善学院内涵考核体系,推进机关绩效改革,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把敢负责、抓落实作为政治品质的集中体现,把求实效、创业绩作为能力才干的鉴别标准。
凝聚学科优势 强化平台建设
学校积极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重点发展水产育种、海洋食品和药物、海洋工程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文化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重点扶持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创新团队,实现组织模式从单兵作战向大团队协同转变。目前,学校正着力打造一批交叉集成的大团队、大平台,做到“可教学、可科研、可展示”,做到“有成果、有奖项、有效益”。
近日,学校正式获批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8个。目前,学校有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首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大幅提升。
抓落实解难题 强内涵促发展
学校围绕解决信息孤岛、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等师生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大力推进“一张网”“一朵云”“一张表”工程,实现对学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以及面向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推行“投递+分工合作”的报账模式、“互联网+财务”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师生“报账难”的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处理流程,提升在扁平化管理、大数据运用,信息报送等方面应急处置水平。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学院、为团队、为教师服务的理念,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紧盯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大力推进附属幼儿园筹办、校内岗位津贴标准提升、人才周转房改造、与银联共建补助贫困生生活费用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回应师生期盼。围绕疫情期间封闭管理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推出学生价格维权监督巡查队、临时医疗导诊点、学生事务联动中心“小集帮帮”等一系列便民措施。
学校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学习,压实政治责任,扎实抓好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