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征文 | 彝海

作者:发布时间:2021-01-12浏览次数:2

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应几位老友相邀,一同前往彝海,去重温长征精神,感受“彝海结盟”的丰功伟绩,去触摸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的光辉旗帜;去展望红色冕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圆伟大中国梦光辉前景。

彝海,四川省冕宁县阳坪山上的一个高山深水湖泊,海拔2280米,面积15.8万平方米,水深达15米。它是红军总参谋长、长征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与冕宁世居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此歃血为盟的纪念地;它是闪耀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征途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红色冕宁的摇篮和圣地

来到彝海景区,高高矗立着的彝海结盟纪念碑,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碑名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碑上雕塑的是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沙马尔4人。纪念碑由著名雕塑家、时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教授设计建造,纪念碑左前方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彝海结盟遗址。

我们踏着先烈们的足迹,走近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正面墙上的紫铜色光芒浮雕被赋予了“光明之路”的深刻含义,它蕴含着红军将士们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迅速穿过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社会的百里彝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打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越过千山万水,奔向光明的斗争精神与史册光辉

步入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当年中央红军授予小叶丹的那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沧桑旗帜和红军过冕宁时的军事沙盘、中央红军装备沽鸡支队的枪支弹药和马灯等珍贵历史物件。纪念馆以声、光、电的形式,再现了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的光辉盛典;听到了彝族同胞们“汉呷诺苏搓次破(汉彝一家亲)”的铮铮誓言;看到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在彝海畔高高飘扬,看到了人欢水笑、战马嘶鸣的恢宏画卷……

“彝海结盟”,它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少数民族革命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中国革命史上民族团结的一座靓丽丰碑。它不仅为红军一举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中央红军入川后攻占冕宁县城时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恢宏画面看到了中央红军入川后建立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立冕宁抗捐军的工作开展还看到了朱德总司令在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出现的“长征”一词,我们还看到了“长征”在红色冕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走出纪念馆,我们沿着环绕彝海的观光甬道一路前行,我们走过结盟泉,走过红军桥,走过湿地栈道,我们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佳境中,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回眸彝海——我从深邃的眸子里看到了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和在红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驾驶着中国革命的航船一路冲破惊涛骇浪、战胜血雨腥风,驶进了民族团结求解放、图发展的又一新港湾、新起点——彝海,看到刘伯承元帅小叶丹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高举酒杯歃血为盟的恢宏盛典,听到了“汉呷诺苏搓次破(汉彝一家亲)”的铮铮誓言看到冕宁抗捐军的先烈们跟着毛主席、跟着党中央长征北上;看到红色冕宁的一代代儿女们融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洪流,迎着曙光从长征征途上走来、从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中走来、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走来、从土地革命斗争的岁月进程中走来、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火洗礼中走来、从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走来,走上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致富路,走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筑伟大中国梦的新气概。

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主席,请您老放心,咱们这个世居在彝(夷)海子边、在您的亲自指导下改“夷”为“彝”,为有“房”有“米”有“丝”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彝族,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小康新生活,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走进了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作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委宣传部赵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