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值得更多高校“且行且完善”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149

近日发布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倡导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等,其中,“在公开的网站上发表文章”也被作为“文学、科研学术成果”之一。并明确提出“在公开的网站上发表文章,阅读量在1000次以上的,计0.5学分,最多不超过1学分。”该办法自2020年10月6日开始执行。

写网文可以换学分,这《办法》“亮了”!一时间在校内外、在师生中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这是该校落实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艺术修养。

网络文化成果能算科研成果吗?在2017年教育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就明确表态:任何成果,不管在哪里发表,只要有正能量,对人有正面的促进、引领作用,都是好成果。评价应以内容为标准,不应以载体为标准。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高校将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发动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在网上提供正能量理论成果,这一表态无疑从思想层面破除了高校职称评审当中的“唯期刊论”不良倾向,有助于克服以往职称评审“一刀切”做法的弊端,促进评价机制多元化。

正是得益于这一主张,近几年不少高校进行了积极尝试,相继把网络成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在科学研究、成果认定、职称评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9月,浙江大学颁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主干内容是“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并提出了一些标准,比如,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环球时报》等中央报刊,及《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的公众号发布一篇“10万+”文章,其分量等同于一篇国内核心期刊。另外,如果作品被人民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网、腾讯、新浪等十家以上的主流媒体及重要商业网站刊发、转载,也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

同期,《吉林大学网络舆情类成果认定办法(试行)》规定,“网络舆情类成果”包括优秀网络文章和网络舆情信息稿件两大类。其中,前者是指“发布在校级及以上官方网站、官方‘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上的新闻评论、时政、高教、社会热点解读文章和长篇通讯文章”。后者是指“发表在相关权威媒体、舆情类刊物电子版或通过内部渠道报送的有关时政、高教、社会热点的校内外网络舆情分析文章、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舆论环境研究报告、舆情危机处置报告等;参与中央及学校重大舆情分析研判任务并形成的工作成果等。”

西北工业大学率先“试水”,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暂行办法》中列指标,单独评审,更加侧重课堂质量,并将“三报一刊”文章、优秀网络文章等纳入思政课成果认定,以解除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忧。这一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除了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文章、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等常规评价标准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阅读量超1万”也被列为条件之一。

前不久,在重庆市100名2018-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中,就有一名获奖学生的成果,除传统的学术论文成果外,还包括两篇被中华医学会采纳并发表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防疫科普文章。

可见,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支持,浙大、吉大、西北工大、齐鲁工大等高校“把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的积极探索,显然契合了当今知识转型时代科研评价改革的需要,既是一种体制机制上和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之举。这对学生而言,为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大思政”格局日趋成型扫清了障碍;对教师来说,凸显了职称评审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事实上,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研究制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并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给予进一步强调。2015年10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不断形成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

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自媒体的崛起呼啸而来,势不可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发展自己的观点,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体现“质量为王、内容供给”的优秀网络成果逐渐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一股清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章影响网民头脑的作用和效果愈加凸显。谁都无法否认,一篇文章在纸质媒体上发布,阅读量终究是有限的,而网络上的一篇好文章尤其是主流网媒的文章传播,每每是蝶变效应和几何级增长,其点击量、阅读量可以是无限的,“10万+”比比皆是,并且很多网络文章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更快捷更直接更有效。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可以预见,这些创新性制度安排必将为教育评价的丰富和完善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把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不仅对打破长期以来的高校评价体系的僵化取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前景看好,空间无限,值得更多的高校立足实际,创新“科研产品”思维,遵循学术严肃性,尊重科研规律性,坚持评价科学性,注重可操作性,在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上落细落小,走出新路子。(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