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国家“双减”政策先后施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引导助力成长成才,是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主动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载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场地供给不足。农村未成年人思政课堂建设薄弱;活动场所发展水平有限;受祖辈年龄身体限制,留守儿童难以在课余时间前往思政教育基地接受思政教育。“双减”政策下,学校内部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逐步退出,留守儿童思政教育场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愈加凸显。
(二)缺人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乡村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多为兼职人员,且缺乏必要培训提升机会,教育形式单一、方法生硬,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受教育理念、考试评价“指挥棒”等因素影响,思政教育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关注度不高,重视文化课成绩,乡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方法;留守儿童祖辈作为监护人年龄偏大且教育理念薄弱,言传身教式思政教育缺失。“双减”政策下,留守儿童课业负担迅速减少,富余时间容易被手机游戏、娱乐视频等占据,思政教育面临的阵地压力愈加凸显。
(三)缺整合——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零散分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处于“各管一块”状态,缺乏系统整合力;教育维度侧重于思想政治,内容过于单一且效果不佳;说教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留守儿童的需求;传统教育分工、方式和载体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厌学,缺乏对思政教育所涉及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施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用活现有资源,搭建多元教育平台。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利用已有的留守儿童之家、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等资源,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结对共建,统筹规划建设数字思政课堂,为留守儿童搭建思政教育多元教育平台。
(二)争取社会资源,共育多元人才队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思政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定向培养、课程思政教育研修、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培养专业化基层教师队伍;建立地方与高校结对共建、合作培养,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人力保障;开展“讲解员”共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优秀讲解员固定进学校宣讲,带教一批中小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发挥乡镇关工委作用,建立一支当地劳模、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留守儿童思政教育队伍。
(三)整合校本资源,拓展多元课程思政。坚持留守儿童思政教育建设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建设等有机统一,把乡村能人、劳模等留守儿童身边的典型事迹材料整合起来;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建立优秀毕业生联络站,开展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并将其作为校本思政教育资源;利用农家书屋就地取材,广泛整合农家书屋的丰富资源,有效发挥书屋在留守儿童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