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圆满落幕,在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收获18金20银23铜,居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创造历史佳绩。冬残奥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鼓舞和感动。
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表示,从冬残奥运动员身上感到鼓舞。冬残奥运动员顽强不屈(73.2%)、积极进取(63.3%)等精神令受访者感动。受访者中,“00后”占23.6%,“90后”占42.9%,“80后”占27.4%,“70后”占5.2%。“90后”受访者对北京冬残奥会关注度更高。北京“00后”大学生曹松关注了北京冬残奥会,他觉得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残奥会上的表现可以用“非常精彩”来形容,“像滑雪比赛,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从站姿到坐姿,中国可谓是全面开花。还有冰上项目,冰壶、冰球的比赛都非常精彩刺激”。曹松说,无论是比赛中运动员们面对不利局势时的拼搏,还是稳扎稳打展现绝对实力,都很让自己振奋。“中国队接二连三地夺牌,自己点赞祝贺都快跟不上节奏了。”在北京工作的邓欣,会通过社交平台看与冬残奥会相关的报道,“很多雪上项目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具挑战性,更不用说是有肢体残障的人,对勇气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调查中,76.0%的受访者关注了北京冬残奥会。交互分析显示,“90后”关注度更高(78.5%),然后是“00后”(76.9%)。
来自重庆的“90后”郭萌,虽然对冰雪运动了解不多,有些比赛项目看不太懂规则,但她在网上关注了一些北京冬残奥会比赛的剪辑视频,感到震撼,“冬残奥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状态,感染了我。”郭萌说,尤其是在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赛上,进入决赛的4名选手全部来自中国,同时升起三面五星红旗,自己为中国残奥运动员感到骄傲。
曹松觉得,观看冬残奥会,不仅能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而且会被冬残奥运动员们不懈拼搏的精神打动,“这个时候就会想到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郭萌了解到,有些参加冬残奥比赛的运动员,以前练习的是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展现出了无限可能的一面,让自己不禁为他们竖起大拇指。”郭萌说,看到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几次登上领奖台都是不同的发型,她感受到了这名小姑娘身上对生活的热爱,“虽然冬残奥运动员有肢体上的残障,但他们乐观的心态令人感动。”据媒体报道,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中有85名运动员是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总数的88.5%,代表团平均年龄25岁。“残奥运动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邓欣说,自己不仅为她们感到高兴,更有深深的敬意。
邓欣直到现在还记得在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主火炬的场景,“他在全场加油声中,几次调整、摸索,最终成功,让我深受触动。”曹松说,在冬残奥会上,不仅运动员带给自己很多感动,残障志愿者、开闭幕式上听障视障的表演者,都让自己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希望残奥运动员可以有更好的未来。”郭萌期待,通过冬残奥会可以让更多人关注残障人士群体,更多地关心他们。(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