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01浏览次数:13

春到人间草木知。
  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城市路旁的景观树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绿、勃勃生机。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绿色,正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底色。
  “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难,难的是在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把树种成。
  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些年,中国疆域上土黄色的范围不断缩小、深绿色的面积逐渐增加。那是荒野、是沙漠、是高原,是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的万顷林海。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半个世纪前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由于清朝末期木兰围场的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荒野的缺口令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为恢复和重建塞罕坝生态环境,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从此,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接力坚持,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坝上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终于让这里重现苍翠连绵的青山。
  如今,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绿色长城,为京津冀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典型。
  塞罕坝发生的绿色奇迹并非个例。
  在黄河“几”字湾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横卧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过去,这里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流动沙丘超过60%。
  为了治沙,当地开始广泛种植易成活、生长快的沙柳、羊柴、柠条等灌木。每隔3至5年,还要为这些灌木平茬复壮,以防树木枯死。一系列创新的治沙技术投入应用,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等,使得治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 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沙漠里形成连片成带的绿洲,耕地牧场再不受流沙侵袭。当地人感慨说:“现在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仅让人类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中国西南角。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尽管这里原有植被覆盖率很高,但为了让保护区南北两个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能进行基因交流,一片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被规划出来。
  在高海拔地区的阳坡种树并不容易。由于缺水等原因,树种下后的成活率却很低。不少人觉得这是苦差事,但北片区的护林员赵定宝却慢慢干成了半个专家。他熟知本地树种的特性:冷杉长得慢,但滇金丝猴喜欢在树上栖息;华山松前3年不怎么长,可3年后会迅速长高,十几年就能成林。“种下树,一定要把周围的土踩实,这样才能保水,提高树的成活率;种完要围上铁丝网,避免动物啃食。”每年雨季一来,赵定宝就上山搭建工棚,与两三百工友一起,花上半个月时间待在山上种树。大家都期待着,滇金丝猴在南北片区的树枝间,自由嬉戏、跳跃的那天早日到来。
  “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成绩的事。那些坚持不懈种树的人,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眼光,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劲头。